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如何讓員工工作更有意義?提升職場價值的3大關鍵要素

本文探討如何為員工創造有意義的工作體驗,指出「社群連結」、「貢獻價值」和「專業挑戰」是激發工作熱情的三大核心。研究顯示,有意義的工作能提升69%留任率、增加$10,000年產值,領導者可透過具體策略打造具歸屬感與成長性的職場環境。

如果有人問你「有意義的工作」有哪些例子,你會想到什麼?救護員、教師或人道救援工作者可能是常見答案。但工作要有意義,未必需要拯救生命。事實上,幾乎所有工作對從事者而言都能蘊含意義。


在《有意義的工作:如何點燃每位員工的熱情與表現》一書中,塔瑪拉·邁爾斯與韋斯·亞當斯闡明意義感包含三大關鍵要素:歸屬感(與同事及組織的連結)、貢獻度(理解工作對他人產生的正向影響)、以及挑戰性(透過工作獲得個人與專業成長的感受)。


書中,兩位作者分享了領導者能具體採用的策略來為團隊創造意義。「過去幾年,我們致力以實證方式驗證那些能提升意義感的特定領導實踐與組織結構,」塔瑪拉解釋道。


「這些方法多數並不複雜。雖非易事,但都簡單明確且可量化,」她繼續說明,「同事的一句感謝、主管表達對你的信任、客戶訴說你如何改善其生活的故事——這些點滴累積起來,就能讓工作充滿意義。」


創造有意義的工作是領導者的責任


有意義的工作生活所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不僅能提升幸福感,更能轉化為商業投資回報。「意義感是上游策略,能強化員工投入度、生產力與留任率,」塔瑪拉指出。《有意義的工作》引述了數十年研究數據佐證此論點:當員工認為工作有意義時,年均生產力可提升約 1 萬美元,離職可能性降低 69%,工作投入度更高達 4.5 倍。


多數領導者都希望打造有意義的工作環境,但具體該如何實現卻常令人困惑。在忙碌且任務導向的工作氛圍中,領導者要將「意義創造」這類抽象概念融入日常運作確實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領導者的行動(或不行動)佔據了人們在工作中感受到意義的約一半因素。這既是重大責任,也是巨大機遇。


創造工作意義的配方:共享價值觀與影響力連結


創造意義的兩個關鍵要素是價值觀契合度與影響力認知。今天我們將分享同時建立這兩者的策略與系統。


透過傳遞共享價值觀與正向影響力來構建意義的方法


多數策略都歸結於透明化與溝通。Tamara 和 Wes 推薦用「說故事」作為強化所有溝通的工具。


Wes 表示:「領導者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員工串聯線索,講述決策如何體現價值觀,以及如何影響客戶與員工的故事。」


招聘與入職培訓是為新員工奠定職涯意義體驗的關鍵時機。Tamara 指出:「這些初期時刻會深刻影響我們在整個任職期間對工作意義的感知。」


在招聘過程中探詢候選人的價值觀,並準備好進行關於價值觀契合度的雙向對話。闡述公司價值觀時,不要僅停留在抽象表述——要提供具體的行動案例。


Tamara 解釋:「說『我們重視透明度』很好,但更好的做法是讓 CEO 在入職培訓時,親自講述某次困境中做出艱難決策後,決定向全公司公開決策過程的實例。」


Tamara 分享道:「若組織想以價值觀驅動,就必須獎勵那些強化價值觀的行為。」這看似理所當然,但成功指標常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與公司價值觀產生衝突。


例如,若招聘專員的績效僅以填補職缺數量衡量,最終可能會出現人崗錯配的情況。

在《有意義的工作》一書中,塔瑪拉和韋斯解釋了會計師事務所 KPMG 如何不僅依據數量,更根據每次人才配置的質量及新員工對角色的滿意度來獎勵團隊。


施耐德電氣將價值觀契合度納入考核與獎金結構。在年度績效評估中,員工與主管會討論價值實踐情況,切實踐行企業價值觀的員工將獲得表彰與獎勵。


每項產品或服務都在為他人創造價值——但員工往往難以具體想像工作影響的對象。因此,領導者應將客戶的聲音和故事融入員工溝通,以此創造工作意義。


僅分享案例研究式的成功指標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讓客戶形象鮮活化,並展現工作對他們個人與職業生活的真實影響。與其說「客戶每週節省六小時」,不如描述「他們減少了分心,現在每天都能專注投入熱愛的深度工作」。


分享員工對同事(而不僅是最終用戶)產生的影響,對創造有意義的工作體驗至關重要。「多數領導者嚴重低估了正向反饋的價值,」塔瑪拉指出,「這個工具完全免費、不耗時,卻能產生巨大影響。」


《有意義的工作》引用蓋洛普與 Workhuman 的研究顯示,僅不到 40%的員工認為自己在職場中獲得了足夠認可。但數據證實,每週只要聽到主管說一次「謝謝」,員工懈怠率就能降低 50%!


塔瑪拉與韋斯推薦研究員扎克·墨丘里奧的「若非有你」表達法,讓感謝更個人化、更有意義且聚焦實際影響。


將表達感激納入常規工作流程。例如每週五設定提醒,向團隊發送五條「若非有你」的具體感謝訊息。


韋斯和塔瑪拉建議採用 SPOT 聚焦法——情境(Situation)、優先事項(Priorities)、成果(Outcomes)、致謝(Thanks)的結構化反饋框架,確保認可既具體又真誠。

alkback——作為傳達決策的模型。這是一種講故事技巧,能幫助領導者闡明他們所做的選擇如何與價值觀和組織目標相契合。


Tamara 和 Wes 推薦使用 Loom 作為非同步敘事工具。「在遠程工作環境中,除非你主動說明,否則同事不會理解你的決策邏輯,」Wes 指出,「影片比文字更具感染力,因為聲音、語調和肢體語言對於建立連結和講述故事至關重要。」


在分散式組織中,創造有意義的工作體驗需要更強烈的意圖性。「領導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假設大家都明白現狀——尤其當團隊不在同個空間時,」Wes 解釋道。


Tamara 和 Wes 建議開闢專屬虛擬空間來表達讚賞,並分享價值與影響力的故事。具體實踐方式包括:


當你選擇如何在線上突顯價值觀、影響力和讚賞時,務必保持明確意圖,避免製造額外負擔。「如果工具過於繁雜,或是只流於表面感謝而沒有分享深層影響,這些舉動就會變成噪音,」Wes 強調,「要讓團隊真正理解組織的驅動力及其工作的影響力,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連結和意圖性。」


《Meaningful Work》現已發行。您可以在 LinkedIn 上聯繫 Wes Adams 和 Tamara Myles,並透過 Meaningful Work 網站了解更多關於他們的演講、諮詢服務資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