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情境領導是什麼?掌握5大關鍵特質與4種風格,打造高效團隊

情境領導是一種靈活適應的領導方式,強調根據不同情境、任務與團隊成員調整領導風格。本文解析情境領導的核心理念、5大關鍵特質與4種實用風格,幫助管理者跳脫固定框架,有效提升團隊績效。

原來,有效的領導力與其說取決於特定風格,不如說更關乎對情境的適應能力。


身居權位者往往過度執著於「自己屬於哪類領導者」。管理者渴望獲得能鞏固這些原型認知的資源——進而鞏固對自我的認知。


但一味追求「正確」管理風格可能徒勞無功。不僅某些廣為接受的方法已然過時,更不存在適用所有團隊與情境的萬能工具。


若您想打造高效卓越的團隊,情境領導或許正是解決之道。


何謂情境領導?


情境領導是一種適應性領導風格。領導者不會固守單一方法,而是根據所管理的對象、任務及環境來調整領導行為。


該理論由肯·布蘭查德和保羅·赫塞在《組織行為管理》一書中提出。透過讓情境決定適合的領導風格,管理者能以更細緻的方式履行職責。


簡言之,情境領導理論將思考角度從「我是誰?我該如何領導?」轉變為「我面前的人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才能成功?」


情境領導者的 5 項關鍵特質


與其他領導方法相似,成為情境領導者既關乎行為也關乎本質。這意味著有些管理者能自然掌握,對另一些人則需更多調適。


無論下列特質是天賦或後天培養,都是實踐情境領導的關鍵要素:


情境領導模型的 4 種風格


等等…情境領導不就是「沒有固定風格」嗎?確實如此。這種方法強調帶領團隊時保持彈性與流動性。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僅憑運氣和祈禱在領導。這套理論仍建立在明確且具體的方法基礎上。


這些風格被劃分為四個象限,考量以下維度:


作為情境領導者,你並非憑直覺行事。相反,你會根據情況採用以下四種情境領導風格之一。


又稱:指令型、指導型

類別:高指令行為,低支持行為


顧名思義,指令型風格的核心在於給予清晰具體的指示,並密切監督執行過程。這種風格幾乎不給討論或協作的空間,重點是讓你的下屬從零開始,盡可能快速有效地進入工作狀態。


使用時機:當團隊成員是新加入的,缺乏獨立工作的經驗或信心時。指令型方法能幫助他們明確理解工作要求及執行方式。


又稱:教練型、解釋型

類別:高指令行為,高支持行為


採用這種風格的領導者仍會提供方向,但相比指令型風格更為靈活。雖然最終決策權在你手中,但你會花時間解釋決策背後的「原因」,並在團隊成員執行指令時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情感支持。


使用時機:當團隊成員已掌握任務或專案的基本要求,但對主導工作仍猶豫不決時。推銷型方法能提供明確的下一步指引,同時有效增強其自信心。


又稱:促進型、協作型

類別:低指令行為,高支持行為


這種風格將權力從領導者轉移至團隊成員。領導者不再頻繁發號施令,而是提供大量鼓勵、協作機會和共同決策空間。此時你更像是一個意見反饋者或支持者的角色。

比起一位經驗老到、處處把關的主管,這種方式更能幫助團隊成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自身技能與判斷建立信心。


使用時機:當一位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在任務或專案決策上舉棋不定時。他們需要的不是具體指示,而是一個安全且能共同討論的空間,梳理各種選項,並在最終決策時獲得你的支持。


別稱:賦能式領導、監控式管理

分類:低指令行為、低支持行為


這是所有領導方式中最為放手的一種。你將賦予團隊成員責任與自主權,同時提供極少的指導與支持。你信任直屬下屬能獨立完成任務,並對流程與結果全權負責。當然,你仍會提供監督或指引——但僅在對方提出需求時。


使用時機:當資深團隊成員無需太多指示即能處理複雜專案時。除了偶爾的進度確認,他們幾乎不需要你介入。


因材施教


每位直屬下屬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你的領導方式也該因人而異。這正是情境領導的核心精神。


關鍵在於理解當下情境的脈絡,更精確地說,是掌握直屬下屬的發展階段。據此你能拋開「一體適用」的教條,調整自身行為,以彈性靈活的態度領導——而非固守單一模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