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習慣的力量:如何透過日常小改變成就非凡人生

本文探討習慣如何影響個人與職業生活,解析為何持續的小行動比單一大動作更能帶來長遠成功。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習慣形成的「習慣迴路」機制,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讀者建立有效習慣,強調成功需要時間、紀律和明確意圖。透過理解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的循環,您也能掌握改變生活的關鍵。

偉大的成就很少來自單一的行動。反覆做小事,往往才是實現目標的關鍵。


近年來關於習慣的討論熱度不減。舉例來說:詹姆斯‧克利爾 2018 年出版的《原子習慣》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驚人地停留了 260 週。


這類書籍——包括 1989 年經典著作《與成功有約》——都宣稱習慣是改變個人與職業生活的關鍵。它們利用了人類永恆的集體渴望:培養好習慣(並戒除壞習慣)作為優化生活的方式。


但習慣的力量真能符合這些宣傳嗎?專家們從神經科學的深層研究中指出,習慣確實能為生活帶來持久改變,但並非魔法。要從日常習慣中獲得成果,需要明確意圖、嚴格自律和大量時間。


讓我們撥開圍繞習慣的華麗辭藻,直擊真正能改善你職業或個人生活的實用建議。


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由觸發因素引發的自動重複行為」。


這是認證高管教練、正向心理學教練,耶魯大學認證幸福科學專家艾莉‧梅耶斯的定義。它簡潔描述了理解習慣的關鍵——「習慣迴路」。讓我們拆解這個概念。


生活中習慣及其迴路的例子不勝枚舉。你可能養成每晚刷牙的習慣:就寢時間到來觸發行為,你刷牙,然後因完成而感覺良好。在職場中,你可能習慣每天早晨向主管報到:到達辦公桌觸發行為,你走進經理辦公室,然後因順利展開一天而感到滿足。


這種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隨著重複次數增加,大腦能毫不費力地沿著新路徑運作。


為什麼習慣在工作中如此重要


我們多數人都渴望在工作中成就大事。或許你志在獲得重大晉升,或是想從待辦清單上劃掉某個雄心勃勃的專案。無論是否意識到,這些成就往往源自日常習慣的累積。


"成功——無論你如何定義——從來不是單一行動的結果,"邁爾斯指出,"它源於由無數微小習慣構成的日常慣例。這些習慣才是推動進程的真正動力。"


建立規律作息習慣就是典型例子。偶爾獲得充足睡眠固然有益,但難以成為職場生活的穩定基礎。若能養成習慣——每晚(或至少多數夜晚)保證八小時睡眠——你將獲得持續能量來長期應對重大專案,產出更高品質的工作成果。


習慣雖具強大力量,但若不能服務於更大目標,其本身並無價值。邁爾斯強調:"建立並堅持某個習慣固然可貴,但不能為習慣而習慣。"習慣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因此必須定期檢視,確保它們與預期目標保持一致。


另一個常見誤解是認為習慣必會在固定天數後自動形成,且適用所有人和情境。現實情況複雜得多。"習慣養成的成功率取決於眾多變動因素,"邁爾斯解釋道。例如所處環境既能加速習慣形成(當周圍人培養相似習慣時),也可能延緩進程(當環境中存在衝突誘因時)。


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研究顯示,環境因素對意志力的影響遠超想像。事實上,精心設計的環境能顯著降低習慣養成的心智負擔。當辦公桌擺放水果取代零食,當手機自動屏蔽社交媒體時段,行為改變就從消耗意志力的苦差,轉變為順應環境的自發行動。

心理學教授溫蒂·伍德指出,雖然人們可能認為能靠意志力強行養成新習慣,但其實在生活環境中添加有效提示更有幫助。就像經典建議所說:把收拾好的健身包放在門口,早上就沒藉口逃避運動了。


最後要提醒:梅耶斯強調,即便 DuoLingo 的貓頭鷹不斷提醒,偶爾中斷習慣養成(比如「連續紀錄被打破」)並不會造成災難性後果。更重要的是拉遠視角來看——若一個月 30 天中完成 27 天,這已是相當成功的表現。


習慣運作的真正機制?


從大腦層面來看,養成新習慣的關鍵在於「神經可塑性」。傑西卡·科勒博士解釋,這個術語「指的是大腦透過建立新的神經連接來重組自身,以適應學習和行為改變」。


當你建立新習慣時,正是在運用這種神經可塑性。梅耶斯用生動比喻說明:想像你來到森林邊緣,眼前沒有現成道路。你隨意選個位置開始劈路前行,過程中被樹枝刮得傷痕累累。雖然痛苦,但終究穿越成功。下次再臨森林時,已能隱約辨認先前開闢的路徑——儘管仍會被刮傷,但已減輕許多。最終這條路會變得清晰易辨,能毫不費力地輕鬆通過。


梅耶斯表示,這正是養成新習慣的過程。初期可能倍感艱難,但隨著反覆實踐,大腦中的神經通路會逐漸強化,最終能自動化運作。


還記得先前提到的「提示-慣常行為-獎勵」循環嗎?這在神經科學中也有堅實基礎。科勒寫道:「隨著時間推移,大腦會將提示與獎勵建立連結,使行為轉化為自動化反應。」


如何培養好習慣


在職場生涯中,有許多值得培養的好習慣,例如:


嘗試為深度專注安排時間區塊,或是定期與主管進行進度確認。具體做法如下:


假設你想培養深度專注工作時段的習慣,可以這樣規劃:


這些步驟相當簡單,且能根據你的需求靈活調整。


例如,邁耶斯建議獎勵機制應以內在為主(例如因高效產能而獲得的多巴胺刺激),而非外在獎勵(例如吃一塊巧克力)。但邁耶斯也表示,偶爾可以結合外部獎勵,為維持每日習慣提供額外動力。


如何戒除壞習慣


戒除不良習慣的原理基本上與養成好習慣相反。


邁耶斯親身實踐於戒除手機無意識滑動的習慣。她意識到自己常在無聊時這麼做,並決心改變。她通過在特定情境關閉手機,或外出時將手機留在車上增加使用阻力。同時隨身攜帶每日計劃本作為替代方案:當感到無聊時,她會取出筆記本覆核待辦事項進度,這同樣能產生類似滑手機時的多巴胺刺激。


這方法並非完美:有時邁耶斯仍會在無聊時拿起手機,但現在她更傾向選擇筆記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