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職場「偽朋友」陷阱:如何建立健康的工作關係

在職場上,表面友好實則暗藏競爭的「偽朋友」關係可能導致工作環境惡化。本文探討如何辨識這種有害關係,並提供設定界線、保持禮貌直接溝通的方法,幫助您建立真正協作的工作夥伴關係,避免陷入職場內耗。

不要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虛假的友誼上,而是學會設立界限並與任何人合作。


職場中陷入「亦敵亦友」關係的誘惑真實存在——尤其在當前環境下。面對經濟不確定性和工作不安全感,我們很容易掉入將同事視為競爭對手的陷阱。


但這終究只是個陷阱。參與這種表裡不一的職場關係(表面友好實則暗藏敵意),只會釀造出有毒的工作環境。


其實有更好的相處之道。我們無需與所有同事成為摯友,但可以也應該努力建立協作型、互相尊重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既能保持直率與禮貌,又能設立明確界限,還能高效完成工作——這一切都不需要暗地算計自己的團隊成員。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有一位學者為我們明確定義了這個概念。根據珍娜·阿貝茨(Jenna Abetz)的研究,職場亦敵亦友者是指「一種通常帶有負面色彩的關係,植根於情境連結與共同社交圈,表面看似友好,實則充滿潛在競爭、嫉妒或不信任」。


職業導師機構 Career Nomad 執行長帕特里斯·林多(Patrice Lindo)如此描述:「這就像披著羊皮的狼」。這正是亦敵亦友者與單純敵人的關鍵區別——前者用友善表象掩蓋內在的負面情緒。


查爾斯頓學院傳播學教授阿貝茨在其研究中指出,職場亦敵亦友關係具備三個核心要素:


這三要素共同構成了亦敵亦友關係的本質。你可能對某些同事懷有矛盾心理——既非密友也非敵人。但阿貝茨強調,真正的亦敵亦友關係會激發更強烈的嫉妒或不信任感。


職場之所以容易滋生這種關係,正是因為存在研究指出的「情境連結與共同社交圈」:我們被迫與特定人群長時間相處,既可能因共同目標產生羈絆,又因資源競爭埋下敵意種子。當晉升名額有限或預算緊縮時,這種張力往往會加劇。


那么职场中的“亦敌亦友”关系如何体现?想象这个场景:有位同事你经常碰面,甚至天天相见。他们看似友善,会寒暄闲聊。但阿贝茨指出其中暗藏锋芒——你能察觉话中带刺的恭维,会注意到细微的使绊。你会发现自己在和对方争夺关注与资源。最终,你永远无法确定彼此的真实关系。


为何要抵制制造“亦敌亦友”的诱惑


阿贝茨认为,只要存在等级制度和资源竞争的地方(比如职场),就可能“成为滋长亦敌亦友关系的沃土”。


尽管这种关系充满诱惑,我们仍应努力避免在职场上制造亦敌亦友。首先,这种文化追求表面和谐而非心理安全感。“企业常误将讨好视为文化建设,”林多指出。亦敌亦友关系会强化一种办公室文化:虚假和谐比真正的心理安全更重要,而后者才能让人们坦然表达异议、承认不足并进行良性冲突。


纠结于亦敌亦友关系还会浪费宝贵时间。把精力耗费在假装喜欢某人,或试图打压对方超越对方,只会让你偏离自己的职业目标。


希望我已说服你不要制造亦敌亦友——但若你正身处这种关系该如何应对?林多和阿贝茨给出了一些建议:


健康职场文化的样貌


理解亦敌亦友文化的对立面同样重要。“目标不是把同事都变成挚友,甚至不是变成朋友,”林多说。


这类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专业协作]的基础上(此处因原文截断,保留核心概念)。健康的职场文化允许建设性分歧存在,鼓励基于专业能力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人际交往的清晰边界。关键是要培养“同盟型同事”关系:你们可能不是朋友,但能通过明确职责划分和共同目标,建立起高效的工作联盟。

合作——至少達到完成工作所需的程度。「保持友善是絕對必要的,但這不代表需要變得親密,」林多解釋道。


實際操作上,可以這樣呈現:


避免「偽朋友」關係的核心意義,在於杜絕那些掩蓋深層裂痕的虛假(或強迫性)職場友誼。因此別誤解「保持禮貌與專業」的建議,這並非讓你重新陷入偽朋友關係的藉口。


這條界線很微妙,但我們應在保持個人界限的同時,對所有同事實踐同理心與善意。


林多舉了個常見職場互動範例:週一早晨經典問候「週末過得怎樣?」若你不想與某位同事深入交流,可以誠實回應但避免細節。若週末過得不順,林多建議採用「不太順利,但新週期開始了!」之類回應後轉移話題。當對方過度分享時,你可以重新劃定界限:「感謝信任,但這類談話讓我有些不自在。」


關鍵在於這些回應方式必須真誠。你不說謊也不偽裝,這有助建立林多所說的健康職場必備要素——信任與清晰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