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僅是一個流行詞——它是打造健康高效團隊的秘訣。
心理安全感。時至今日,每位領導者都被告誡要在團隊中建立這種氛圍,但許多人仍不理解其真諦——更遑論如何培養。事實上,麥肯錫最新研究顯示,僅 26%的領導者展現出能在工作中營造心理安全感的行為。
儘管這個術語在 1990 年代末就被提出,近年卻成為管理界的熱門標籤。雖然它常被簡化為「健康職場文化」的代名詞,但心理安全感的精確定義其實更為具體——它是優秀團隊文化的關鍵要素,卻非全部。
那麼,職場中的心理安全感究竟是什麼?為何它如此重要?身為領導者,你該如何確保團隊真正感受得到?
心理安全感的精確定義
查閱五處資料,你可能會找到五種略有差異的定義。
1999 年首次提出該術語的哈佛學者艾美·艾德蒙森將其描述為「團隊成員共同相信團隊能包容人際風險」;麥肯錫定義為「沒有人際恐懼」;美國心理學會則解釋為「工作中無懼自由表達意見的能力」。
這些定義本質相通,都指向同個核心:當團隊具備心理安全感時,成員能自在地做到以下所有事項,而不必擔心遭受領導者或同事的評判、羞辱或報復:
簡言之,成員不會壓抑建議或掩飾缺點,而是獲得「在工作中做真實自己」的賦能。他們確信無 論結果如何,主管與同事都將支持自己。
表面看來這是個簡單概念:讓部屬感到安全、穩固且受支持。但魔鬼藏在細節中——下文將揭示為何多數領導者難以真正落實,以及具體該如何突破。
編註: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實際上,要培養和維持心理安全感可能相當棘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領導力專家開發了各種系統和模型來簡化這個概念。由提摩西·R·克拉克博士提出的「心理安全感四要素」,是目前較受歡迎的框架之一,它將心理安全感劃分為四個階段:
人們通常會依序經歷這些階段,因為這個順序反映了「人類在社交環境中需求的自然進程」。畢竟,如果你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被團隊接納,自然很難安心挑戰既有規範。
想了解團隊成員的心理安全感程度?以下這些心理安全感指標能清楚顯示大家是充滿自信還 是心存顧慮:
心理安全感有哪些好處?
很多人容易把心理安全感誤解為單純讓員工「感覺良好」的情緒現象,認為它更關注個人情緒而非組織效能。但大量研究證明,這絕非空泛的「玄學」概念——心理安全感能帶來真實可衡量的影響。
正如麥肯錫所指出:「心理安全感始終是預測團隊績效、生產力、品質、安全性、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最強指標之一。」
需要數據佐證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嗎?根據埃森哲研究,培養高度心理安全感的企業通常能實現:
考量到創新仍是企業首要任務,心理安全感在此同樣關鍵。某項研究顯示,心理安全感與員工及團隊的創新行為呈正相關。
如何在團隊中培養心理安全感
這些效益如此顯著,但僅有 46%的基層員工表示在工作中感到「完全」的心理安全。這引出了最迫切的問題:究竟該如何在團隊中建立心理安全感?
以下是具體的實踐方法:
若希望團隊成員感受到支持,在員工提出想法時,你必須真正傾聽他們的聲音。駁回、質疑或完全無視改進建議(34%的員工表示他們的經理會這樣做),只會傳達出「你們的意見毫無價值」的訊息。
實踐積極傾聽——全神貫注並複述對方觀點——才能真正理解下屬的反饋。若建議值得採納,務必付諸實行。當員工發現自己的見解不僅被接納更被重視,他們會更有勇氣持續發聲。
若團隊缺乏高度心理安全感,卻期待成員主動發言、提出顧慮或大膽構想,這根本不切實際。沒有持續可靠的心理安全環境,員工會覺得自己是在冒險逞強。
你可以通過身先士卒來消除這種遲疑——親自示範你希望他們效法的行為。無論是在團隊會議中坦承自身錯誤與心得,或是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你都在為建立更具支持性的文化鋪路。
順境時慶祝很容易。但當專案失控、成果不如預期或其他計畫失敗時,你和團隊如何應對?是眾人沉溺於自責,反覆咀嚼自身不足?還是將失敗轉化為學習契機?
選擇後者能讓團隊明白:他們不僅可以安全地成功,也能安全地失敗。定期舉行回顧會議,共同審視近期里程碑(無論是專案或某個時段),誠實討論優缺點與改進空間。這類對話越多,挫折與失望就越能被常態化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