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從基層員工到執行長都無法倖免——讓我們來解析「冒牌者症候群」的棘手表親。
當你的同事正在試用一款新的自動化工具,並堅持團隊應該用它來加速某些工作流程時...
雖然所有人都心存疑慮——這位同事僅使用過該工具幾次,而這些工作流程中存在難以自動化的複雜環節——但這位過度樂觀的同事仍自信滿滿、熱情高漲地執意推行這項工具。
沒過多久,工作流程就陷入一團混亂。當這位自詡專家的團隊成員驚覺事態嚴重失控時,才開始慌亂地收拾殘局。
似曾相識?你可能會輕易將這位同事歸類為誤入歧途、頑固甚至傲慢。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陷入了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鄧寧-克魯格效應:本質與成因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當人們高估自身知識與能力時產生的認知偏誤。該理論由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與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於 1999 年首次提出。
兩位心理學家透過四項獨立研究,分別測試參與者在幽默感、文法及邏輯方面的表現。研究不僅評估實際表現,更要求參與者預測自身成績。結果顯示,測試成績位於後段 25%的參與者,普遍嚴重高估自身能力——他們的實際平均表現僅優於 12%的受試者,卻自評位於前 62%的區間。這種認知落差正是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核心。
情境喜劇中典型的「老爸形象」正是這種偏誤的經典體現:他堅持在公路旅行中拒絕問路,導致全家徹底迷途;他自信能完成簡單的家居修繕,最終卻引發混亂(還得...
(財產損失)隨之而來。他自信滿滿能為全家做頓飯,結果煎鍋突然起火。
但這種老套喜劇橋段暗示鄧寧-克魯格效應與基礎智力有關,只會發生在最笨手笨腳的人身上。實際上,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你。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我們大腦容易陷入的眾多認知偏誤之一。當你讓個人偏好和信念影響決策——即使其他資訊威脅或反駁了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這就是認知偏誤。可以把它看作大腦處理日常資訊超載的捷徑。這個系統並不完美,但我們的大腦似乎執意堅持使用它,因為這是「我們的」系統(順帶一提,這叫模態偏誤)。
但為什麼有些人總對自身能力過度樂觀,特 別是在那些我們本該清楚自己知識技能有限的領域?
鄧寧與克魯格在論文中稱此為「雙重負擔」。我們一邊高估自己的才能勇往直前,一邊又缺乏覺察力(鄧寧和克魯格稱之為「後設認知能力」)來意識到自己其實力有未逮。
簡單說,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由於你在特定領域缺乏經驗,就沒有足夠的基礎資訊來分辨表現好壞。舉例來說:如果你不懂葡萄酒,可能根本嘗不出 10 美元和 100 美元酒款的區別。
另一個讓我們傾向誇大自身技能的原因,是承認無知可能令人羞愧——這正是「假裝會做直到真會做」這句口號如此流行的原因。
能力模型的四個階段常與鄧寧-克魯格效應相提並論。該模型展示了學習如何經歷四個不同階段。
這些階段包括:
正是在第一階段——或前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期——鄧寧-克魯格效應最常發揮作用。
鄧寧-克魯格效應有何危害?
我們偶爾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大多數人對自身能力仍有一定程度的現實認知——你不會只因為看過幾部醫療劇,就在飛機上有人求助醫生時自告奮勇。
那麼這種認知偏誤真的如此糟糕嗎?危害何在?鄧寧-克魯格效應確實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包括:
不過鄧寧-克魯格效應也非全無好處。些許額外的樂觀與自信,或許正是人們達成那些在他人眼中完全不合常理的延伸目標所需的關鍵。
鄧寧-克魯格效應似乎與其更知名的「親戚」——冒牌者症候群直接衝突。後者發生在我們低估自身才能,並(毫無理由地)擔心會被揭穿為騙子的時候。
兩者確實是對立概念,但一個人可能同時存在這兩種認知盲點。鄧寧-克魯格效應往往出現在我們缺乏專業卻自認精通的領域;相對地,冒牌者症候群則發生在我們實際上是專家,卻仍懷疑自己才智的情況下。
鄧寧-克魯格效應真實存在嗎?
如同任何理論或研究發現,鄧寧-克魯格效應也面臨批評——有些懷疑論者指出,原始研究的結果可能只是均值回歸現象甚至隨機事件,而非我們自我認知的真實缺陷。
但除了學術上的吹毛求疵,或許我們討論這種偏見方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其中的羞恥感暗流。學術解釋中充斥著「無能」、「無知」、「表現拙劣」等詞彙,這些用語會引發自我意識與羞恥感實屬自然。
因此,識別鄧寧
- 克魯格效應作為某人偏見的成因,可能會讓人感覺像是人身攻擊,儘管這其實是種普遍經驗——這種情況可能(也將會)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
如何克服達克效應
雖然這種效應仍會不時悄然出現,但保持覺知是對抗達克效應的最佳解藥。以下是幾種能促進自我與團隊反思認知的策略:
多數人都自認具有自我覺察力,但研究顯示僅 10-15%的人符合標準。以下是幫助你更 實際認識自己與能力的做法:
若你正在帶領團隊,還可共同採取這些步驟來減少偏見,讓大家扎根現實:
追求覺知而非憂懼
得知大腦天生會誘使你做出膨脹的自我評價,確實令人不安。但我們的目標並非引發懷疑或猶豫,而是透過理解達克效應及其在工作生活中的展現方式,來提升自我覺察力。
當你更務實地認知自身優缺點時,就能找到讓你(與團隊成員)發光而非掙扎的角色、專案與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