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天工作制的利弊剖析與實行技巧
如果每週固定三天連假會怎樣?這恐怕是多數人樂見的「新常態」!
實施每週四天工作制(又稱「壓縮工作週」)正是實現方式之一。隨著企業持續對抗員工倦怠問題,四天工作制仍是熱門議題。調查顯示,59%美國企業願意嘗試四天工作制,多國政府更率先推動相關政策,成效令人鼓舞。
但壓縮工作週並非人人適用。要成功推行,你需要先自我審視,再向主管提交具 說服力的提案,最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投入工作——既要更聰明地工作,也要更拚命地工作。
壓縮工作週適合你嗎?
最常見的模式是每週工作四天、每天十小時,換取多一天休假(稱為「4×10 制」)。這種模式是否可行,部分取決於職務性質,部分關乎個人特質與生活方式。
首先,你計劃如何運用多出的休假日?對 Atlassian 財務團隊成員 Lisa 而言答案很簡單:「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多陪伴他們。現在孩子上學了,這天就用來處理『生活行政事務』,讓週末能完全放鬆。」或許你的目標是騰出時間旅行、發展興趣,或經營醞釀已久的副業。這些都是好跡象。若缺乏明確目標,可能難以維持每週連續工作四天十小時的耐力。
職務性質同樣關鍵。客服等需要輪班值守的職位較難(非不可能)適應壓縮工作制,因為服務水平協議通常假定人力配置恆定不變。同樣地,一位幾乎參與所有進行中專案的總監或副總裁,可能 會發現很難轉換成每週工作四天,而不成為整個組織的瓶頸。
此外,還有你在辦公室外的個人承諾與生活方式。你還能應付接送小孩的任務嗎?能準時通勤回家吃家庭晚餐嗎(假設你仍需通勤的話)?在漫長的工作日後,用更少的休息時間還能保持理智嗎?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你必須對自己絕對誠實。
提出要求前需考慮的事項
如果你認真考慮要實行壓縮工作週,重要的是要展現你已仔細思考過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很關鍵。這種安排是否能提升你的專注力、精力和(或)創造力?你是否會減少臨時請假?團隊成員是否有機會透過分擔原本由你獨自負責的工作來學習新技能?如果你的提案不只考慮自己,會更容易被接受。
另一位同 事珍妮是產品經理,她以實驗性質提出轉換工作模式的建議,這有助於緩解主管的疑慮。「我們以試行方式實施,結果非常順利,所以我獲准永久保持這種安排,」她說。「對我來說,這完全值得。」
無論你提出什麼建議,都要以書面形式提交,讓主管有時間認真考慮。口頭提案會讓他們感到措手不及,很可能會下意識地拒絕。
成功實行壓縮工作週的訣竅
實際上,成功實行壓縮工作週意味著更聰明地工作,當然也包括更努力——每天多工作兩小時絕非玩笑。你需要結合優先順序設定、時間管理和節奏掌控。
首先,用 OKR 或類似方法為自己設定每月或每季的目標。然後,嚴格地為計劃中的工作排定優先順序。以這些目標為核心,並留意自己答應了多少未經計劃的請求
「我會在工作時段刻意遠離 Slack,避免被那些零碎的干擾訊息打斷,」珍妮告訴我。事實證明,當她沒有立即回覆時,同事通常會自行找到解決方案(這還意外避免了「無意間削弱他人能力」的狀況)。當你答應某個請求時,務必明確告知交付時間——這能有效預防後續「只是確認進度…」的追問訊息。
接著,實踐良好的行事曆管理。你可能需要調整一兩個會議時間,趁此機會盡量將週期性會議集中安排。這樣能騰出大段時間進行深度工作。甚至可以在早晨或下午(根據你的高效思考時段)預留 90-120 分鐘的專注區塊,避免臨時會議切割你的深度工作時間。
無論如何安排每日行程,都要注意投入在閒聊、午餐等社交活動的時間比例。你的總工時雖與過去相同,但多出的休假日會讓所有截止日期提前。「上班時我就專注工作,」麗莎說,「但我也重視職場社交關係的維護,不至於忙到完全沒空抬頭閒聊或喝杯咖啡。」
不過,偶爾確實該抬起頭來。連續長時間工作反而會降低最後幾小時的產能。要掌握節奏,每 1-2 小時短暫休息,且確保是真正的休息——查看郵件無法讓大腦恢復,但繞著街區快速走一圈卻能帶來驚人的恢復效果。
定期檢視與調整
每幾個月,請在與主管的會議中留出時間討論現行安排(特別是實施初期)。保持開放態度聆聽,試著將對方提出的問題視為改進契機而非批評。若主管表示「團隊需要更多臨時溝通」,可以共同制定明確的緊急狀況應對流程;若他們擔心「專案進度落後」,則檢視是否該重新調整工作優先級。
關鍵在於展現彈性而非固守完美方案。有位工程師分享:「我們試行四天工作制三個月後,發現週四交付的程式碼錯誤率偏高。於是將『深度工作日』改為週二到週四,週一專門處理協作事務,反而讓團隊整體效率提升 15%。」這種務實的調整精神,正是讓縮時工作制持續發揮效益的秘訣。共同克服的挑戰,而非對你性格或工作態度的指責。如果你是組織中第一個嘗試壓縮工作週的人,必然會經歷一些成長的陣痛。
自我反思同 樣重要。問問自己,你的工作成果是否與以往一樣好,甚至更好?更長的週末是否值得你在週間工作更長時間?你的社交和家庭生活是否維持良好?
如果壓縮工作週最終不符合你的理想作息,允許自己坦然接受,回歸標準工作週。嘗試、失敗並從中學習,總比永遠不踏出舒適圈來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