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現象是任務導向職場文化的產物,而非強調協作與創新的文化。
「假性忙碌」是對一個老問題的新潮表述:員工表現出忙碌狀態卻未必真正高效。比如:大力敲鍵盤、安排並參加不必要的會議,或是花過多時間瀏覽郵件。這往往源自任務導向的職場文化,而非重視協作與創新的環境。
換言之,假性忙碌是組織深層問題的表徵——將個人產出置於集體成果之上。這其實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組織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並引領從任務導向文化轉型為以共同目標為導向的創意驅動文化。
任務導向職場背後的「可見性陷阱」
從多角度來看,任務導向的工作文化根源於組織對「可見性」的執念。這種情況下,組織無論明示或暗示,都將「看見員工在做事」與「工作完成得好」混為一談。對員工可見性的強調也強化了這種假設:員工在直接面對面監督下會表現更好。
如今許多企業正打壓遠程辦公、強調辦公室出勤,假性忙碌成為熱門話題絕非巧合。2024 年 Workhuman 調查顯示,近 70%的管理者表示團隊中「偽裝忙碌」已成常態,36%的員工承認有此行為。
這種「可見性至上」的組織思維——以及由此衍生的任務導向文化——是現代科技尚未實現分布式團隊協作時代的頑固遺留。我們很容易忘記,就在不久之前,知識工作者還必須與同事親赴實體辦公室才能開展工作。
但證據表明,聚焦於員工的「可見產出」並...(譯註:原文未完整,此處保留未譯部分)
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投入且創新的團隊。以 Atlassian 為例,自 2020 年成為完全分布式企業以來,員工效能持續提升。事實上,92%的團隊成員表示分布式工作政策讓他們能發揮最佳狀態。員工也認為該政策使專注力提升了 32%。
當然,每種辦公模式都有利弊。但無論團隊是在辦公室協作還是屬於全球分布式勞動力,過度關注表面或可量化的生產力,都會嚴重損害員工投入度與士氣。
正如 Culture Partners 首席策略官 Jessica Kriegel 在近期 LinkedIn 貼文中所言,試圖時刻保持「可見」會讓人精疲力竭。這甚至會阻礙深度工作——「那種需要數小時專注力、往往在成果產出前無人可見的工作」。
這正是「任務偽裝」現象的根源。「當員工覺得必須不斷展示工作內容來證明價值時,他們就把時間花在表演性動作而非實際產出上,」Kriegel 寫道,「這必然導致職業倦怠。」
從個人產出到協作創新
若想將組織從任務導向轉為創意導向,領導者首先必須接受:需要採用更能適應快速變動、不確定環境的新策略。這意味著要跳出「即時滿足」的循環——不再只衡量個別員工的表面產出,轉而關注如何持續提升團隊效能。
Agile Socks LLC 創始人兼 CEO Stephanie Ockman 提出四大關鍵支柱,作為轉型為「去任務化、重創意」組織的指南:
测试不同的方法。迭代且灵活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不断尝试,从结果中学习,并不断调整方向,可以让你更明确目标,并更清晰地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
当目标关注结果而非产出时,它们会更有用。关注结果有助于确保组织的努力能够产生真正的影响。
指标是导航信息。衡量团队绩效和效率并非为了宣告成功或失败。相反,它们是学习工具,提供有关当前进度和方向的反馈。它们就像GPS,指引你找到实现公司目标的方向。
考虑衡量价值的多种视角。重要的是要牢记组织当前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未来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奥克曼说:“领导者需要采用经验主义、价值驱动的工作和领导方式,而不是计划驱动、预测性的工作和领导方式。”
只有当领导者放弃“ 忙碌”员工的虚假承诺,并考虑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时,才能形成更具创新性、参与度和创意驱动力的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