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工作上的小秘密:我其實很喜歡開會。
尤其是那些臨時出現在行事曆上的會議。沒有議程、沒有框架的那種。開場先閒聊 11 分鐘,然後嚴重超時的會議。話題天南地北亂跳,最後居然能串起六個毫不相關主題的討論。文字像阿里與佛雷澤的拳擊賽在會議桌上飛舞,像柯川即興尋找第十三個音符般恣意流淌。
在派對上聽起來很有趣。但在職場上我大概是個討厭鬼。
我是外向者。想到 能和團隊進行全天工作坊就充滿幹勁,但要連續八小時安靜獨處?焦慮立刻湧上來。我寧願在研討會和客戶聊一整天,也不想獨自默默梳理 NPS 數據。比起海邊慢跑,我更愛臨時組隊的籃球賽。
如今外向者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我們被當成阻礙聰明人幹正事的碎嘴子。深度工作需要高度專注,誰需要行銷部的布雷克來閒聊?
我同事 Season 寫過一篇《與內向者共處指南》寫得超棒。但典型外向如我,決定插嘴發表觀點。
技巧 1:安排社交時段,建立人際儀式感
突然戒斷社交時間是不可能的。與其壓抑自己從閒聊獲取能量的需求,不如主動規劃進日程。我會在稍晚時段安排非結構化社交時間,這樣有雙重好處:既能從互動中獲得能量,等待過程還會產生額外動力。午餐有球賽的日子,我上午效率特別高,因為期待著與朋友相聚。賽後又能從社交和運動中獲得能量加成,下午工作反而更專注。
這是雙贏的局面。
這種方式也適用於臨時的一對一邀約。某些日子上午 11 點左右,我會在 Stride 上找個朋友問:「下午快速散步順便買杯咖啡?」雖然每次感到疲憊時都想約人見面,但把這些時刻往後推遲幾小時,能強迫自己保持紀律,同時讓我多了一份期待行程的附加樂趣。
給內向同事的建議:像我這樣的外向者會更容易尊重你們的安靜時間——只要你們能幫忙緩解我們的社交焦躁。如果可能,請答應快速咖啡散步的邀約。若實在無法赴約,請一開始就明確告知並建議其他時間。當我滿心期待的休息時間,最後一刻被一句「嘿,我現在很忙」打發時,真的會很掃興。
秘訣二:掌控環境,主宰命運
外向者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就像減肥期間走進甜甜 圈工廠。到處都是可以聊天的人!那麼多團隊和活動在周圍!那傢伙想和我喝咖啡嗎?她是新來的,要不要約打乒乓球?
我能旁聽那個會議嗎?
或許出乎意料,我在專注模式下也能高效工作。降噪耳機和免干擾的應用程式設置,能幫助我避免陷入可能無法抗拒的閒聊。對任何人而言,精心規劃工作環境都極為重要。我認為外向者對這些干擾特別敏感,若未建立防護系統,很容易整天被瑣事吞噬。別只依賴自制力,要建立有效系統。
給內向同事的建議:這裡沒有複雜道理。請同樣尊重這些限制干擾的信號與暗示。雖然我喜歡聊天,不代表此刻能夠或應該這麼做。
秘訣三:尋找共鳴板與切磋夥伴
許多外向者將「說話」作為探索與篩 選的方法。我可能對某個問題苦思
在我腦海中醞釀某個想法或概念一段時間後,透過與他人討論往往能豁然開朗。沉默的夥伴作為回音壁固然有效,但積極的思辨夥伴效果更佳。
致我的內向同事們:對話對我這類人而言是種思維運動。若我們偶爾說出無關緊要、離題或突兀的話語,請理解這其實是我們在表達「把所有資訊攤在桌上,讓我們梳理重組、反覆推敲,從中提煉出精華」的獨特方式。
儘管存在差異,我認同 Season 的觀點。內向者與外向者合作能產生驚人成效。只要我們坦誠面對差異,公開分享有效的工作策略,就能共同完成獨力難及的非凡之事。
高效組織正是因這些差異而強大,而非勉強容忍差異。完整團隊的價值遠超個體簡單相加——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