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內向者職場生存指南:一位真實內向者的工作心法

本文由一位內向者親筆分享,探討內向與外向性格在職場中的差異與合作之道。內向者需要獨處時間充電,而外向者則從社交中獲得能量。了解彼此性格特質,能讓團隊合作更順暢。文章深入解析內向者特質,並提供實用的職場相處建議,幫助不同性格的同事建立更高效的工作關係。

無論是內向、外向,還是介於兩者之間,我們越了解彼此的性格,就越能更好地合作。


對於天生外向的人來說,與內向者共事可能會令人沮喪。對他們而言,與人相處是充電的過程;而對內向者來說,這卻是消耗精力的事——特別是在工作場合。


對我們內向者而言,職場中要應對眾多不同性格(其中許多是外向者)同樣充滿挑戰。我常暗自思忖:「這些人怎麼能反應這麼快?」還有「他們怎麼能當場就精準知道該說什麼?」


字典裡「羞怯沉默之人」的基礎定義,僅觸及這種世界觀的表層。實際上,內向與外向之間存在著漸變的光譜。有些文章甚至討論四種內向類型。但總體而言,多數內向者(與外向者)都存在某些共性特徵。身為內向者(至少某種類型)未必意味著完全不社交,可能僅表示在社交互動(特別是派對等大型活動)後,許多內向者需要獨處時間來恢復精力。相對地,許多外向者反而渴望更多社交。


但對我而言,我認為自己是典型內向者。(按我自己的定義。)我偏好傾聽勝過表達;人群會讓我感到不堪負荷;朋友不多但都知心;獨自看電影或用餐也怡然自得;最幸福的時刻是蜷縮在家中的沙發上,伴著一本書、一隻(或三隻)貓,或許還有男友。


我學會了適應,因為我必須如此。正如前文所述,我經常身處不如我內向的人群中,特別是在職場。但許多社交型人格未意識到的是:他們同樣可以調整。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更了解如何與我接觸、互動及共事——

人們會有更好的理解。


因此,雖然我無法代表世界上所有內向者發言,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幫助我在工作中更充分貢獻的小改變。我希望這些方法也能幫助其他內向者,以及與內向者共事的外向者。


內向者通常需要時間處理資訊


「偏好更安靜、刺激較少環境的人。」這是《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一書作者蘇珊·坎恩對內向者的定義。


我經常無法當場清晰思考或表達,特別是在職場這類高刺激環境中。當被迫即時反應時,我會感到極度焦慮。我需要時間思考後才能回應或分享想法。這在我這樣的內向者中很常見。


模糊不清、沒有議程的會議邀請總讓我心驚膽戰。說實話,這本該讓所有人都感到不安。一個人要如何知道這場會議究竟有價值,還是純粹浪費你 30 分鐘寶貴時間?無論內向或外向者,都有充分理由要求在會前獲得更多資訊——或是直接拒絕。這兩種應對方式都讓我感到很不自在。


如果有會議背景資料,我會非常感激提前分享,讓我有時間消化。亞馬遜公司在會議開始時預留幾分鐘讓與會者閱讀資料並做筆記的做法,就是很好的替代方案。若沒有時間理解背景,內向者容易產生被突襲的感覺。像是:「我為什麼在這裡?現在是什麼情況?是好事還是壞事?天啊!」


在會議邀請中,請註明討論事項與待決議題。提前共享文件與預讀資料。


我發現必須打斷辦公室裡那些健談者會讓我不安,所以我通常不會這麼做。相反地,我會在會後以書面形式提供反饋,或是安排與較小團體的後續會議,確保我的問題和意見能被聽見。


並非所有外向者會這麼做。但這絕對比較沒效率。所以我建議在會議期間和結束時保留時間,讓還沒發言的人提出問題和想法。你不需要刻意點名安靜的人——這會讓他們有壓力。只要為他們保留空間,並相信他們若有補充自然會開口。


職場中與內向者相處


社交活動很耗神。我通常是「派對中整晚只跟寵物玩的那個女孩」,或是「把感恩節大餐端到廚房躲起來吃的那位」。不是我不想參與,我也不會讓內向性格勝過對火雞的渴望。但我經常需要不時抽空喘口氣。


工作中,我最喜歡社交活動能聚焦在「社交之外的事物」。純社交讓人緊張又彆扭,我的腦中只會不斷想著:「接下來我該說出什麼驚世妙語來改變人生?」


相反地,以課程、電影、電玩(拜託多來點!)、保齡球等為主軸的職場社交活動,能讓我(和同類內向者)感到自在。這樣一來,對話自然能流暢展開。


規劃以具體活動為核心的辦公室社交聚會,而非開放式的純聯誼。


欣賞職場中的內向者


我永遠忘不了姐妹會迎新籌備時的一幕(內向者參加姐妹會根本是另一個故事)。指導顧問當時說:「我總是會看 Season 的態度。如果她認可了,我就知道沒問題。」被視為深思熟慮的人——那種不會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問題的人——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當你無法即時說出得體的話、需要時間思考、或感覺世界正以瘋狂速度拋下你時,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人。我想對內向夥伴們說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內向者值得慶幸自己擁有慢下來思考的能力。慶幸能真正傾聽他人,讓每個聲音都被聽見。慶幸能理解問題的複雜性,並提出深思熟慮的解決方案。慶幸自己總是準備過度、思考過多、既興奮又焦慮。慶幸成為他人尋求理解的對象。


換句話說:慶幸做真實的自己。你用稍顯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並沒有問題,無需為此感到愧疚或道歉。事實上,這是一份天賦。正因如此,讓他人更了解你及如何與你合作才如此重要。


我明白,像我這樣的內向者有時令人沮喪。我們可能被視為遲鈍或不合群,有時問題太多、需要過多思考時間。但這些特質恰恰是內向者的價值所在。當團隊解決問題時,不同的性格與思維方式能更全面理解問題,最終產生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相信多數外向者都懂。他們理解我們這種安靜而有條理的性格的價值。讓我們以提升整體效能的方式相互配合。

bottom of page